等待动画
/ /

解说词配音的叙述方式

更新时间 2020-05-08 09:49:44

解说词是对人物、画面、展品或旅游景观进行讲解、说明、介绍的一种应用性文体。而本文研究的是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。从1958年至今,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经历了5个阶段。上世纪90年代后,业界对纪录片这种艺术形式展开了全新的思考和实践,其中就包含了对其解说词的应用、作用和特点等方面进行的探索。下面小编就跟大家来分享新时期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叙述特点。


phpZl9DVl


纪录片的解说词不具有独立性,它与画面、文字和其他元素共同构成一个整体。


从上世纪50年代末我国第一部电视纪录片《英雄的信阳人民》(1958年,另有一说是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九周年》)到80年代的《话说长江》(1983年),我国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都具有这样一个共同点,那就是脱离具体的电视画面,解说词可以独立成篇,画面是根据事先已经写好的、自成一体的解说词硬套进去的,成了解说词的附属品。而影视实际上是偏向视觉的,以动态画面为最主要的表现元素。但是,那时中国纪录片由于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控制,思想先行,忽视了纪实性和艺术性的本质特征以及电视媒体的物理优势等。


  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,我国电视纪录片经历了转型,在很多方面都实现了突破。技术上,ENG设备的采用使声画合一成了普遍的方式;观念上,纪录片的纪实本质得到了回归,对“真实”的理解不断深入。ENG设备是一种使拍摄的画面能拾取现场人物声音和自然音响的技术,它改变了从前纪录片主要靠解说词、组织拍摄和补拍的局面,更突出了画面的主体性,也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,同时也有助于摆正解说词在纪录片中的地位。在《台北故宫》的每一集里,都有现场采访的同期声和现场效果声(如音响声),它们代替了解说词来诠释画面的意义,或者接着解说词来讲述讲述者经历过的故事,从而使得电视叙事的手法不停地变换。


  另外,观念上的改变,即纪录片纪实本质的回归,使大家更注重画面对纪实的作用,能用画面表达清楚的,就尽量不用解说词。因为在人们的意识里,画面的真实感更强,而解说词是很主观的,解说词越多,个人或者团体的思想介入就越深。从纪录片发展的这样一个趋势来看,解说词只能是一个起补充作用的电视元素,是不独立的。


相关推荐
电视节目配音的主要类型
配音前的准备状态
视听语言是什么
广告配音应注重什么
微信图标
微信客服
微信扫码
手机号
电话咨询

欢迎垂询:

4000-030-878